开展审计应该处理好三种关系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2-07-29浏览次数:1096

      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通过实践才发现,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工作。做好审计,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,熟悉一些方法,还要经过实践的历练,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,现就如何处理好三种重要关系与大家进行探讨。
  一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
  在审计领域中,“全面”指代多个层次,从审计发挥经济社会健康运行“免疫系统”功能,到某个审计项目的目标、规划、总体部署,到某个步骤、阶段的指导性方案、计划,而众多的具体审计工作则构成了审计项目的总体进程。相较于全面,这些具体审计工作就是一个个的“点”,点构成面,点有“重点”和“非重点”之分,对于审计来说不可能平均下力,要对重点与非重点进行划分和不同用力。
  在现实情况中,审计总是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情况,如何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审计效果,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。近年来,审计发挥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“免疫系统”功能,推进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改革,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,较好的实现了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果。围绕中心、把握关键、突出重点,不仅仅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,更是审计持续发挥作用的基本方略。
  作为一般的审计人员,不仅仅要在大方向上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,突出中心、关键和重点,更要在实际审计过程中,在完成全面工作要求的基础上,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,摸清关键点,找准突破口,集中力量,揭露问题。比如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,涉及领域广、关系部门多、资金总量大、工作任务重,四面出击、平均着力肯定是不行的,也不利于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。科学的做法是先总体了解、分块研究,再突出重点,不平均下力气。
  一是尽可能好的掌握全面。对必要的背景信息、行业通规、“总盘子”等全局性信息有基本的掌握,还要关注被审计对象的职能、构成、工作流程等。去某个单位审计,首先要弄清对方正确履行职责该做什么,再去查资料收集信息,了解对方在实际中如何做的,两相比较,再进行下一步。
  二是尽可能准的抓住重点。审计实施方案往往对重点有了大致的谋划,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。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,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,比如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另外一个有价值的信息,就要考虑是否转移力量、如何转移力量的问题。
  二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
  在社会科学中,一般把大的方面、整体方面叫做宏观,把小的方面、局部方面叫做微观。在审计领域中,总体审计项目就是“宏观”,并以审计目标、任务、规划部署表现出来,一个个的具体审计事项就是“微观”,宏观统领微观,微观服从宏观,对于一般审计人员来说,微观是可以掌握的,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的成败与宏观目标的达到、任务的完成、规划部署的实现息息相关,而微观环节的具体审计事项是不是符合目标要求、是不是能够更好完成任务、是不是遵从规划部署的指导,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项目的成败,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运行“免疫系统”功能的发挥。
  为了制定宏观目标、任务、规划部署,统领审计各个方面、领域、项目、环节,每年审计署都会通过各种会议、文件等对全年工作进行规划部署,各下属单位也会根据总体部署要求,结合各自的实际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落实部署,可以说是自上而下,层层规划,层层落实,层层负责。即使在具体审计项目中,工作目标、任务、重点一般已经大致确定,要求审计人员按部就班的推进审计,完成规定动作,达到审计目标。
  上述过程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的高度统一性、科学性和严谨性。但是,统一性、科学性和严谨性并不排斥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以更科学的途径、更快的方法达到目的。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找寻到突破口,能够及时的转移注意力,具备灵活调动审计力量重点突破的能力,这是经验的积累练就的“火眼金睛”、“纵横开阖”、“游刃有余”。笔者认为,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把握好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:在头脑中明白了审计的总体规划部署和要求,明白了每个具体的审计事项都是服务宏观的一份子,并且把握住两者目标、方向一致的关系,在具体审计中灵活掌握,巧动脑、抓关键、走捷径。总结成一句话就是,在宏观统领下,把握好微观的针对性、灵活性、创造性,最大限度的服务宏观目的,满足宏观要求。
  一是透彻理解审计实施方案,做足前期工作。实施方案是统领。要在总体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,整个审计项目为什么要搞、做什么、怎么做,并且思考思路和步骤,对具体细节有一个准备和概貌。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事前定,则不困。应该做好铺垫,了解背景信息,为审计实施做准备。
  二是灵活掌握具体审计细节。审计如同作战,设计哪一步就走哪一步,肯定要失败。在独立开展工作中要学会判断和协调,标准就是看微观是不是与宏观统一,能不能达到总体目标和方向,符合规划部署的要求,在此前提下,发挥主观能动性,灵活的选好工作目标、选取工作重点,创造性开展工作。
  三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
  主动是指能够造成有利局面,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,被动是指不能造成有利局面,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,总是处在主动和被动此消彼长的状态中。最大限度的增加主动性消除被动性,是实践成功的基本途径。审计工作也是如此。对总体部署的认识和把握存在不足、对工作目标和任务存在理解偏差、对审计对象的不了解、对未知问题的不确定,本身就是一种被动,同时还会随着问题的扩大演变成更大的被动,甚至产生新的被动。比如,去审计某个单位,因为对该单位的职能了解不透、沟通不力、对方提供的资料不全、对存在的问题把握不清,造成了定性错误等问题。
 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,去一个单位审计,和什么人说话、怎么说话、如何要资料、如何就一个问题进行沟通、如何在关键之处实现突破、如何稳妥应对突发问题、如何做好工作主体的时候兼顾其他,都要谋划和实施,可以说是三分想七分做,思考和行动,一个都不能少。目的就是一个:争取最大可能的审计主动。
  一是在处理与被审计单位(人)关系上争取主动性。审计人员去被审计单位审计,代表的是公权力,一言一行都要注意,同时也需要对方来尊重、支持和帮助。先要给予对方以尊重、理解和沟通,对方才能尽可能好、尽可能快的提供帮助。
  二是在审计信息、资料和载体上争取主动性。先弄清思想再付诸行动,先了解概况再抓住细节,先打好“外围”再开展主攻。科学的审计,一般先了解情况,再深入进去抓突破口,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,做好准备,用好方法,才不会被动。
  优秀的审计人员总是能够在全面的基础上,又好又快的把握住重点,总是能够正确、科学理解宏观和微观的关系,服从总体的前提下经营好每个细节,总是能够尽可能的消除被动型因素,发挥好审计主动性。只有不断实践、积累和反思,才能达到这种境界。也只有在实践中,才能让知识鲜活起来,让方法灵活起来,让我们逐步的学会处理各种关系,引导各种条件为我所用,最终实现审计目标。(蔡孝敬)

来源:国家审计署网站